十八少年下凉州|雄浑乌鞘岭、治沙“六老汉”、庄严“石窟鼻祖”,在这里感受壮美河西文化!|天天热点评

来源:天眼新闻    2023-04-17 12:22:30

四月的河西大地,阳光热烈,草木蔓发。

以兰州为原点一路西行,4月16日,“十八少年下凉州·与叶舟同行”大型文学寻根之旅活动走进武威市。来自北京大学、复旦大学、南京大学、中国人民大学、中山大学、武汉大学、北京师范大学、厦门大学、南京师范大学、上海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,邀请18名文学专业在读优秀博士生组成“十八少年”在这里感受乌鞘岭3000米海拔的内陆高迥,见证八步沙三代人治沙的时代传奇,凝视天梯山石窟的法相庄严,亲身实地体会叶舟笔下的“慷慨”凉州。

第一站到达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,在3052米海拔的乌鞘岭,看巍峨蜿蜒的雪域长城,遥想昔日"牛羊塞道"的繁荣盛景。


(资料图片)

“十八少年”在乌鞘岭。图片源自奔流新闻

叶舟在《凉州十八拍》里曾写,“在左手一侧,遥远的乌鞘岭和古浪峡山环河抱,结局紧严,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。”

作为古丝绸之路上河西走廊通往长安的重要关隘,东亚季风到达的最西端,乌鞘岭从古至今都为河西走廊的门户和咽喉,古丝绸之路要冲,军事要地,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。张骞出使西域、霍去病西征、唐玄奘西行取经、左宗棠收复新疆,都曾在这里留下历史足迹。

叶舟在乌鞘岭

“在没有呼吸到凉州的空气之前,在没有看到一路守护的雪山之前,读叶舟的诗有时会有一种抽象的感觉,但当你踏上了这片土地,曾经读过的词汇、曾经打动过我的意向,一下子全部活了起来。”活动中,湖南文艺出版社副编审耿会芬有感而发。

第二站来到古浪县,“十八少年”深入八步沙林场、八步沙两山实践创新基地,聆听八步沙“六老汉”三代人接续治沙的动人事迹。

“十八少年”登上八步沙防火瞭望塔。图片源自奔流新闻

八步沙地处古浪县土门东北端,百年前只有八步宽沙丘,20世纪初衍变为流动性沙漠,严重威胁当地人民生产生活。

1981年,郭朝明、贺发林、石满、罗元奎、程海、张润源等6位年过半百的农民,以联户承包方式组建集体林场,开启了同风沙抗年的漫漫历程。

几十年来,以“六老汉”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人,矢志不渝、拼搏奉献,科学治沙、绿色发展,持之以恒推进治沙造林事业,征服了曾经每年以7.5米速度向南推移的八步沙,4万多亩沙丘披上绿装,周围7800亩土地和4个村镇得以保护。

在八步沙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聆听讲解

登上八步沙防火瞭望塔,“十八少年”穿越时空隧道,感受八步沙三代的坚守与奋斗壮举,领悟信念与意志的传奇,将“六老汉”时代楷模的愚公精神深植于心。

“这里的地貌实在是太神奇了!第一次看到戈壁滩,第一次看到治沙人奋斗多年的成果,很震撼!”来自厦门大学的博士生罗文婷感慨万千,“只有来到凉州,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叶舟老师《凉州十八拍》里徐惊白这群凉州少年在这片土地上驰骋的震撼,感受到西北的力量。”

在丝路佛国版图上,天梯山石窟被誉为“石窟鼻祖”,自1600年前开凿以来,历经沧桑,饱经风霜。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,沿着皑皑雪山下的黄羊河水库,“十八少年”的最后一站来到天梯山石窟。

天梯山石窟。图片源自奔流新闻

石窟分布在西南峭崖绝壁间,四周环山,林木葱郁。通往石窟的路九曲连环,盘盘绕绕,“历代延续修建,文物层叠分布”是天梯山石窟中壁画和雕塑的重要特征。现存洞窟3层,共18个,保存佛念17个、佛像一百多尊、壁画数百平方米以及魏、隋、唐时期的汉、藏写经,有凉州八景之“天梯积雪”的自然景观。

黄洋河水库

天梯山石窟由北凉王沮渠蒙逊召集凉州高僧昙曜和能工巧匠开凿,北朝、隋唐、西夏、明清相继营建。古代工匠精湛的技艺穿越千年,亘古不灭,虽历经岁月沧桑,依旧保存了长达千年的佛教艺术精华,令人叹为观止。

来自北京大学的林孜不禁感慨:“今天来到天梯山石窟,目睹了大佛的庄严,看到了黄羊河水库的壮观,与叶老师笔下的西北风情不谋而合,而天梯山石窟大佛也是叶舟老师笔下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意象,在与风景的对话中我阅读的感受也得到了升华。”
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岳端

编辑 李娟

标签:

  • 路线
河南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23例
天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0例、本土无症状感染者8例